過年 “就地過年”地方議論引導工作指南

    觀察發現,不少媒體和網民對“就地過年”的倡議表示理解和支持,但基于倡議的信息傳播特征和具體實施細節,議論仍存在疑慮和困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輿情熱度持續時間短,倡議引導力是否充分?梳理發現,目前仍有地區相繼出臺“就地過年”倡議。然而,由輿情走勢圖可知,“就地過年”話題相關熱度值于1月7日達到波峰,卻隨之呈現出下降趨勢,議論對倡議的關注度不足,從而存在該倡議引導不充分、群眾不夠重視等風險的可能性。

    其二, 部分用詞仍有待商榷,何為“非必要”?有網民稱倡議的用詞令人“摸不著頭腦”,其中“非必要”定義不夠清晰過年,網民僅能從主觀上判斷何為“必要”與“非必要”。

    其三,倡議措施怎樣落地?勞工權益如何保障?據網民反饋,由于工種的特殊性,其工作時間和節奏難以調整,即使各地提倡就地過年,讓用人單位自行組織調休,然靈活休假的協調難度大,甚至存在“就地過年”淪為“就地加班”的可能。

    其四,春節保障壓力大,就地是否能過上舒心年?對此,有網民就此問題提出該如何保障以外地務工人員為代表的群眾春節期間的日常生活。還有聲音認為春節期間物資供應、交通調配都將影響就地過年群體是否能過上舒心年。

    其五,游子歸鄉心切,應怎樣彌補“無法團圓”帶來的缺憾?有網民言道,“春節臨近,鄉愁是一張小小的車票(機票),我在這頭,家人在那頭。”有聲音指出,就地過年的群體思鄉、思親之情或難以疏解,同時也引發了議論對該群體人文關懷問題的深思。

    其六,農民工、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體如何安心過節?每逢春節,特殊群體的過節問題往往會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然而,面臨今年“就地過年”的特殊狀況,農民工、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群體的保障問題愈加引發議論聚焦,不少媒體和網民呼吁為回家或不回家的外出農民工提供有力的支持,助其與家人安心愉快過年

    “就地過年”地方議論引導工作指南

    讓“就地過年”群體消除后顧之憂、安心愉快過年,已成為各方面共同的期盼。不過,一些地區的“就地過年”倡議尚未全面轉化為具體有效舉措,引發媒體與網民的憂慮。對此,為了進一步做好“就地過年”工作,建議如下:

    首座,“就地過年”“非必要不返鄉”等倡議需要細化說明,助力各方有序聯動落實。《北京青年報》指出,這樣的指導為民眾所需,也對疫情防控有利。但由于該建議比較籠統,難免讓民眾感到不好把握。個人需要得到指導,用工單位、社會組織等同樣需要。分析認為,有關方面若能進一步細化說明,在強調不去或不離開中高風險地區的基礎上,視情列舉“非必要返鄉”“必須返鄉”的若干類型等,明確二者的必要界限,將為各方面有序聯動落實相關倡議提供重要規范與指南。

    第二,有關部門需統籌支持相關企業留工穩崗,積極保障相關群體享有合法權益,嚴防“就地過年”異化為“就地加班”。多地應積極統籌行動,不斷完善就地過年群體假期期間合法權益保障、合理安排兩節期間在崗工作職工休息休假、按時足額支付勞動者工資和加班費等。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預計,未來還會有更多城市推出發紅包、補貼、消費券、旅游景區免費等優惠舉措。

    針對如何避免“就地過年”異化為“就地加班”的問題,《安徽日報》認為,“就地過年”雖是外來務工者權衡之后的自主選擇,但在客觀上他們為防疫作出了貢獻,理應得到重視和善待。東方網強調,“就地過年”的屬性依然是“過年”,切莫把“就地過年”變成了簡單的“就地加班”,不能讓“挑燈夜戰”影響了“就地過年”群體的過年心情。大河網評論稱,在“就地過年”這樣的倡議下,更應該充分尊重員工的意愿,靈活安排錯峰休假。對于一部分愿意參加春節生產的務工人員來說,要不折不扣地落實春節的福利待遇,讓他們勞有所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