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在古代被稱為“人日”,也叫“人慶日”“人勝日”“七元日”“人七日”“人勝節”。傳說今天是整個人類的誕辰日。
為啥說大年初七才是人的節日?
(選自王封臣《閑話我國年》鐵道出版社出版)
正月初七在古代被稱為“人日”,也叫“人慶日”“人勝日”“七元日”“人七日”“人勝節”。傳說今天是整個人類的誕辰日。
在古時候年初七,正月初七這一天的“人日”可是個大節,至少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人日是怎么來的呢?其實,一千多年前有個皇帝也提出了一樣的問題。這個皇帝就是東魏的孝靜帝元善。
有一次,過“人日”,孝靜帝也不明白,就問文武大臣這個問題。滿朝文武都被問住了,只有史學家魏收答得出來,而且人家引經據典,說:“陛下,這個在晉人董勛的《答問禮俗》中有描述。書中說:‘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正旦畫雞于門,七日貼人于帳。’漢朝東方朔在他的《占書》上也說:‘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按照道家解釋,‘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牛、次馬,始生人’。所以,人們才將正月初七這天稱為‘人日’”。
因此在民間就有許多說法了。比如到了正月初一這一天年初七,一看,嚯!這天不錯,大晴天。好了,那這一年你看吧,家家戶戶養的這個雞,肯定是繁育昌盛。如果正月初一看天,陰天,下雨,下雪,得了,怎么?這一年,這養雞的不是鬧雞瘟,就是得禽流感,總而言之,雞肯定不旺;那初二呢?一樣啊,初二一看天晴了。今年養狗的肯定發了。一看今天天陰了,得了,今年別養狗,誰養誰賠呀。怎么?陰天了嘛!初二占狗,天一陰,今年這狗肯定得病。初三也是,初三天晴,豬好,初三天陰,這一年別養豬。以此類推,那么到了初七呢?初七占人那,如果說初七這天天氣晴朗,說明這一年人類都安康,世界也和平了,人們也平安了,出入也順利了,生丁也繁衍了,總而言之,這一年對人來說,大好年。要是說正月初七一看,天陰了,天下雨了,得了,今年人那可能要得流行感冒,今年世界上可能kongbu 分子要實施kongbu 活動。這準嗎?嗨!這都是古代人瞎琢磨的。其實天的陰晴霧雨都是自然現象,你不能光說晴天好,好家伙,連續五個多月不下一點兒雨,你就算正月初七它天氣晴朗,這一年我估摸著這人也好過不哪兒去。所以這些都是古代的一種信仰崇拜,也可以說是一種風俗吧。沒有那么多人在乎這個,反正有一點確定,正月初七在古代那是人的生日——人節,這在我國至少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人日的傳統習俗
人日節俗始于漢朝,到了魏晉以后開始重視,在古代的時候,到了人日這天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做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就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有戴在頭發上的。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
到了唐代之后,就更重視這個節日了。每到人日這一天,皇帝都得給群臣發些福利。什么福利呢?賜給群臣彩禮人勝,然后皇帝搭上高臺登高來大宴群臣。
在清代的北京城,到了正月初七這天有測陰晴的活動,還要吃一種“春餅卷盒子菜”。怎么做的呢?春餅就是一種雙層的荷葉餅,盒子菜就是醬肘子、小肚兒等這些熟肉菜。不僅要吃春餅卷盒子菜,而且要煎餅于庭院,謂之“熏天”。咱也搞不明白,為什么要熏天呢?這個習俗對人有什么好處呢?這個誰也不清楚,也可能正是因為誰也不清楚,這種習俗后來大家覺得還挺麻煩的。怎么辦呢?干脆,免了吧。于是,這種習俗流傳的范圍是越來越小。到了清末民初的時候,這種熏天的習俗已經被淘汰了。所以,到了現在即便是問老北京人,他也未必知道正月初七熏天的習俗。
正月初七既然是人的生日,“人之后生,是人為尊”,所以,在古代的時候,到了正月初七這天是非常民主的,沒有什么尊卑長貴之分了。人日嘛,要尊敬每一個人,就連當時的官府在正月初七這一天也不能處決罪犯,做家長的更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這一天,當年滿十六歲以上的青年都可以自由地上街去玩耍。尤其在明清時期,那個時候的封建禮教非常嚴重。小小子,小男孩兒無所謂,大姑娘,一般的來說,過了四五歲以后,就不能整天在外面跑了。到了十來歲那更不能拋頭露面,要講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入在閨閣,以待出嫁。所以一年到頭小姑娘們基本上都出不了門兒。那么到這一天可以例外,只要你年滿十六歲,甭管你是男孩子,女孩子,都可以自由地上街玩耍。所以在當時,北京街頭上就出現了一種情景,叫“雞不啼,狗不咬,十八歲的大姑娘滿大街跑”,表現的就是當時北京城的正月初七,滿大街上都是青年男女的景象。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