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 這些習俗禁忌 你知道多少
齊魯晚報02月14日10:07確定不再關注此人嗎
我國的春節習俗多種多樣的,從初一到十五,各不相同。那么大年初三有哪些習俗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民間傳說
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并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
至于“老鼠娶親”故事的來源,可能是因為從過年到初一、初二也忙了一陣了,若不早些休息,恐會體力不繼,無法辦完其它的事;至于過年謠中說: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飽,就是說初三不但是赤狗日,而且一連幾天的忙碌,到了初三,總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補補前兩天的睡眠,長保健康。
安睡遲起
因為自大年三十除夕夜到初二期間大伙大多都守夜勞累,所以到了初三這天便可以安睡遲起,好好調理調理身體,養足精神,以備新年里精神抖擻。
經歷了除夕和初一的熱鬧不免勞累,所以到了初三這天不宜外出或宴客,必須早點熄燈睡覺。
小年朝
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后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燒門神紙
古代的人們到了大年初三這天會把過節的松柏枝及所掛的門神等一起焚化,表示年過完了馬上要開始經營生意了。所以有句俗諺說“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豬日
農歷正月初三,又稱為“豬日”。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年初三,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
漢族民間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因此人們習慣在這一天里不殺豬,如果當日天氣好,則當年的豬會長得膘肥體壯,主人家自然喜上眉梢。
谷子生日
正月初三俗稱“谷子的生日”,一直流傳于民間,在這天家家戶戶會祈年,且禁食米飯,不然來年會影響谷物收成。
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難得春節共聚過年,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大年初三吃什么好?
大年初三的飲食習俗在我國每個地區會有一定的差別,不過也有相同的地方哦。
合子:
民間有俗語說: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轉。很明顯,初三有吃合子的習俗。
合子是中華面食中的一種,它是一種薄皮的小餡餅,屬于餡餅類,圓形,兩層薄皮內只有一層餡,需用餅鐺烙制。
面,要和得比較軟,皮兒薄如紙且有彈性。餡,單層,比較常見的是韭菜、茴香、雞蛋,以韭菜+雞蛋的組合最常見和最受歡迎。合子皮薄、餡大、味道鮮美,因此深受歡迎。
菜包飯:
“菜包飯”是定安特有的過年美食,每年的大年初三,家家戶戶都會備上一頓“菜包飯”。包的不是白米飯,是金銀財寶,預示新的一年財源廣進。
大年初三的禁忌
正月初三俗稱為“小年朝”,也稱為“赤狗日”。傳說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會不吉利,故傳統的年初三為“兇日”,不宜外出,更沒有人走親戚。
我國南方、北方均有年初三不拜年的傳統,據說年初三跟誰拜年,就會跟誰吵架。
另外“赤”字有“赤貧”的意思,所以民間也不在這天宴客年初三,認為會沖犯“赤狗”,帶來貧窮。客家年初三的“送窮”,其民俗思想來源于古老的“赤狗”信仰。
赤狗日
老一輩的居民,在這天足不出戶,留在家中祭祀神明。如一定外出,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
不外出拜年
因“赤口”,正月初三一般人們不會外出拜年,以此避免與人發生口角爭執。
不論什么習俗,
都包含著古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愿望。
大年初三,
愿您好運接二連三,
2021年,平平安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