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有聲】大年初五,聊聊閩南的過年習俗

    這個地方初五才是年!

    主播

    宗 澤

    春節一般僅指農歷正月初一這一天,但與春節有關的民俗活動,卻向臘月(農歷十二月)和正月這兩個月有所前伸和后延,時間長短,各地小一。在泉州,人們歡慶節日的氣氛大致要延續到元宵。

    俗話說:“十五元宵燈,十六煞了心”。這其中又以初五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正如泉州俗話所說的:“初五隔開,初六舀肥。”也就是說,初五后,各就各業,農民也要舀挑糞肥,開始農作春耕。

    正月初五這天,泉州的崇武、山腰、后龍、南埔等地,對春節的稱呼叫法不一。有的叫“吃大頓”年初五,有的叫“做大歲”,有的叫:“無頭節”。其由來各有個大同小異的民間傳說:說是在明朝“宗靖”年間,有一年春節節前,倭寇偷襲這些地方,人們紛紛外逃,以直到第二年的正月初五前,才先后回鄉,于是就于正月初五這天補做“年兜”節(除夕)。所以,才有上述對春節的不同叫法。

    每年的正月初九為天公生日。“天公生”是廈門民間一個極為隆重的節日 。年初七就開始制米龜,初八晚上,暮色初合,便當"天"擺上八仙桌。隨后擺上十二碗干鮮水果,十二碗素菜,以及蒸好的米龜、面干等。敬天公的大紅燭是新的,香爐是專用的,燒的紙錢也是特制的"天公金"。

    "天公金"較一般紙錢大,正方形,刷金箔,而且必須折成金元寶的樣子。當所有的供品都擺好后,一家人便開始點香拜夭公。連抱在懷中的嬰兒也不能免。往往由母親抱著,把點著的香塞在孩子手中,象征性地拜幾拜。當母親的,口中還要念念有詞,祈禱孩子平安長大 。一家人中若有一人外出,也得由弟妹或配偶替他(她)上香。到了深夜11時,子時已到,便是初九天公生日,開始燒"天公金",燃放鞭炮。

    年初五

    令客家人矚目的福建閩北小山村石壁村,現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關注年初五,不僅客家學者紛至沓來尋訪奧秘,慕名而來的游人更是絡繹不絕。人們都想領略這個小山村的異彩風姿,撩開她神秘的面紗。

    尤其令人神往的,是石壁的民俗風情,任人咀嚼無窮、尋味萬千。這里,我就摘取一點,以食各位。從節日習俗上。石壁人保持繼承著傳統節日的特點和習俗。石壁人在正月初七,要吃由芹菜、蔥、韭菜、肉、魚、米果等,再加上飯湯,煮成的羹當早餐。寓意是吃了這種羹,能勤快、聰明、長久、有余、富裕、團圓,充分表達人們對新生活的企望。有一首歌謠很能表達七種羹的韻味,即“吃了七種羹,開始做零星”,告訴人們,過完了春節,不能再在家休閑,需要勤勞耕作了。

    每一個節日,都是一種鼓舞、愉悅、吉祥和喜慶,客家人用自己獨特的情感和方式,表達他們對新生活的企盼。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