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商韜略 王烜
每至新年,各地民俗也是一次PK的舞臺,餃子、元宵要爭個高下,而人人最關心的財運南北方也各不相同。
尤其是,過年接財神是春節核心的民俗之一。而如果說在吃餃子問題上,北方碾壓了南方,接財神的活動,南方聲音則高過北方。
中間有個小問題,南北方接財神的時間是不同的。北方接財神的日子是在正月初二,南方則是初五。
要搞清這里的區別,先要洞曉南北方所謂接來的財神爺是誰。南北接財神的時間不同,源于各自信仰的財神有別,而民間所謂接財神其實就是老百姓說的“給財神爺過生日”。
我國傳統文化受到道教多神論的影響,亦是多神祇的國度,山有山神,河有河神,灶有灶神,門有門神,擺脫貧窮、發家致富的愿望是人之大欲,財神的地位在民間更是至高無上。但自古以來,我國民間所謂的財神并不是某一個神,而是一組神仙群。
接財神是北宋形成的民俗活動。歷史上最早的財神爺形象是當時北宋的權相蔡京接財神,而蔡京的生日是正月初五,因此那時候的“接財神”就是初五。后蔡京聲名狼藉,民間便該換了信仰對象,新的財神應運而生,但“接財神”的習俗卻保留了下來。
流傳至今,民間認可的財神分文武,每組兩兩相對。文財神有比干、范蠡,武財神乃關羽、趙公明。“微臣怎比夏桀伊尹,臣怎比那商周箕子、微子、老比干,在那鹿臺之上劍剖心。”唐派京劇《鬧朝撲犬》,趙盾一連講了幾輩古人,其中的比干不只是古之忠良,后世也把他敬為財神,南方的初五接財神,目前最流行的說法是比干乃正月初五生人。
比干為商紂王叔父,對商紂王荒淫失政、暴虐無道十分不滿,常常當眾直諫。有一天,妲己口吐鮮血、昏迷不醒、須七巧玲瓏心一片煎湯救治,紂王當眾向比干索心。盛怒之下的比干,杖劍剖腹,摘心擲地。比干舍去了自己的私心接財神,剩下的都是公心,明代被民眾尊為維護社會公正的文財神。神龕上的比干,頭戴宰相烏紗帽,身穿** 繡蟒袍,手捧如意,足登元寶,冉然長須,一副典型的古代文官打扮。正因此,我們通常在民間所見的財神形象,其實就是比干。
“爆竹相連不住聲,財神忙煞共爭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這是清末上海接財神的竹枝詞。對財運最看重的當屬商人,以上海為代表的南方都市商業發達,而正月初五恰是商戶開業的日子,這天接財神暗合了商人開市大吉的心理,這也是南方選擇初五“接財神”的另一個原因。
而北方選擇初二接財神,因為這里通行的財神爺是趙公元帥。在北京廣安門外六里橋原有五顯財神廟,正月初二香火鼎盛,爭燒頭柱香,是京城過年時的盛景。
不同于比干的偉岸無私,趙公明是從瘟神、冥神成功轉型為武財神,屬于改邪歸正的典型人物。晉代干寶《搜神記》中,趙公明為專取人性命的冥神。陶弘景《真誥》中記述,趙公明為致人疾病的瘟神。直到明代許仲琳的《封神演義》問世,趙公明才不再像昔日那樣渾身充滿邪氣、鬼氣和瘟氣。
姜太公奉元始天尊之命按玉符金冊封神,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職責是專司金銀財寶、迎祥納福。從此,趙公明開始掌管天下財富,做了財神。
說到趙公明封神,頗有諧趣,姜子牙最初是要把財神留給自己的,分封到最后只剩財神無主,正待太公自封時,桌子下鉆出趙公明,“還有我呢”!姜子牙這樣才成了眾神之主,太公到此,諸神退位。
趙公明的形象多為頭戴鐵冠,手持寶鞭,黑面濃須,身跨黑虎,形象威猛。他的信仰地域是超出文財神的,不只是國內北方供奉,在東南亞地區,也以趙公明為正財神,曼谷市中心的財神廟供奉神像即是趙公元帥。
南北接財神時間相異,對象不同。但都是過年民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而對于接財神的年俗,其實也是經歷了紅火、沉寂又復興的過程。以前接財神除了燃放鞭炮,還要燃燒財神像,這種行為當然帶來諸多安全隱患。在清末,隨著西方文明的輸入,知識階層率先對傳統模式的弊端提出了批評,因接財神引發火災的事屢見報端,如1910年新春《申報》所載,上海因接財神共現火災十余起。
新我國成立后,移風易俗是彼時的風氣,于是“接財神”民俗退出了老百姓的生活。直至1990年代,接財神的民俗又開始重回大眾視野,并呈愈演愈烈趨勢。
畢竟,“接財神”的民俗,其實表達的是老百姓最樸素的理想。而想要實現這些理想,光靠一張財神像,肯定不行。
“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用雙手努力去獲取的財富,才配得上財神帶來的好運吧。
過年啦,來接“財神”!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