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大壽的時候我們都是會去祝賀的,這表示對他們的尊重也可以圖個好的彩頭,我們可以通過70大壽有什么講究來了解這方面的信息,那么現在就可以跟隨小編一起去看一看70大壽有什么講究,70大壽什么時候過好,快來下了解了解吧!
【70大壽有什么講究】
祝壽——為長輩慶祝生日叫過壽,六十九歲過七十大壽,俗稱整壽。祝壽的人主要是子女、女婿和晚輩至親,近鄰厚友也多臨識賀。整壽禮有壽幛、壽衣、壽人(糕點)、壽桃(面蒸)等;一般過壽只有壽人、壽桃。
一般民間做壽七十歲為「大壽」八十為「上壽」九十歲為「老壽」、百歲為「期頤」都盛大祝賀。親朋好友送來賀禮,并演戲一面喝酒一面看戲,戲的內容以富貴長壽為主。壽宴中,一定要有「豬腳面線」這一道菜。壽星還要盛裝,坐在正廳接受子孫拜壽。但有些人因相信相命師「鐵口直斷」,某些年歲不敢作壽,以免被黑白無常帶走。
拜壽也稱“祝壽”。老人作壽時,親朋好友前來祝賀。禮物多為壽桃、壽面、布匹及帶壽字的糕點。布匹俗稱“壽帳”,均掛在院中天棚四周以向客人展示。壽帳上寫些吉祥語和被送者、送者姓名。送給男子常用“仁者有壽”、“貴壽無極”,送女子則用“蓬島春藹”、“壽域開祥”等。
中年人講究過三十六、四十九,俗稱“門檻子”。到這一天,家人用紅布做成紅褲帶系在腰間,或用紅布做成內衣穿上,意在消災滅難;老年人講究過六十大壽、七十大壽,表示祝賀。
還有過七十三、八十四大壽的。主要因為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認為這兩個年齡是老年人的門檻子,大慶大賀,以免災避難。過生辰日,窮苦人,無甚講究,有錢人,大操大辦,設大宴,前去祝賀的叫“吃生日”。
【70大壽什么時候過好】
老人過生日,最好是在老人自己生日的那天過,這樣老人會感覺自己被惦記著,心情也會很高興,而且老人也會感覺自己很有福氣的,老人過生日,最好不要選在周末或者是假期,這樣老人不會有時間,而且也沒有人給老人過生日的,最好是在老人自己生日的那天給老人過生日,這樣老人會很高興的,老人也會感覺很幸福的,老人的生日,不要選在周末,或者是假期,這樣老人會很辛苦的,也沒有人給過生日的,老人的生日,要提前一個星期或者是一個月,就可以了,這樣老人也不會很辛苦,老人也會很高興的。
【70大壽是過70還是69】
眾所周知,在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當代,科學能解釋的事仍是有限的,如果說祖輩們口耳相傳近千年的“老話”全屬信仰崇拜可能也是武斷的。千年中華文明可以說是一部孔孟之道的誕生、發展、傳承史,幾乎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不約而同地選擇推崇延續孔孟之道。有人說我國人沒有信仰,其實我國人的信仰不是什么經也不是什么教,它是根植于我國人基因里的“天地君親師”、“家國天下”。
自古以來,我國人就有崇拜祖先的傳統,我國人祭拜祖先敬畏先賢。“學而優則仕”,近千年來幾乎所有我國人都走過同樣的科舉路,而孔孟之道則是“必選科目”,對于有著近千年耕讀文化的我國人來說,孔子、孟子是不能逾越的圣人。而相傳孔子壽數是七十三歲,孟子的壽數是八十四歲,圣人的壽數自然是避諱的,不是不可超越而是不能超越。據記載古時候活到近百歲的人也不少,七十三、八十四是對圣人的敬畏,只是年代久遠,越傳越偏離本意罷了。
“人活七十古來稀”,在物資條件和醫療條件極其落后的年代里,一個小毛病就足以致命,古時候的人均壽命極低,據資料記載直到解放初我國的人均壽命才達到35歲。由于缺衣少穿,根本談不上醫療保障,很多人活動三四十歲就離世了,能活過六十的就算高壽了。對于絕大多數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來說,沉重的賦稅、辛苦的勞作更壓的人們透不過氣來,能長壽的更是鳳毛菱角,七十三、八十四也許只是望川興嘆。
在人均壽命較低的年代里,老人活到七十三歲也許已經經歷了多次白發人送黑發人,其中的心酸與傷痛也許只有自己懂,如果還要活到八十四歲,周邊的人來來往往,其中的孤獨落寞更是無以言說。在醫療條件落后的情況下,人老了也必是一身病痛,艱難度日亦是受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接自己去!”誰說不是老人真實的想法呢?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接自己去!”與其說是信仰崇拜,不如說是千年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現代醫學表明,人類的生命活動存在周期,且有相應的高潮和低谷,隨著年齡逐漸增大周期反應越大,而七十三、八十四正處在周期的低谷,有調查現實在七十三歲和八十四歲離世的人確有比七十歲以上離世的人稍多。
隨著生活條件和醫療條件的不斷提高,我國人均壽命持續提高,1949年35歲、1957年57歲、1981年68歲、2018年77歲,相比于建國初已經上升了一倍有余,國人的壽數正逐步提高。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離鄉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大部分農村老年人正忍受著“空巢”、孤獨,沒有了天倫之樂的高壽又有什么意義,也許活的只是寂寞!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